当北京正在接待来访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之际,中国与另一个西方国家——英国的高层接触也同步上演。30日,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克莱弗利对华进行正式访问,这是英国外交大臣5年来首次踏上中国土地。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他举行了会见。
分析认为,英国首相苏纳克执政以来,对华政策出现较大摇摆,有必要通过高层访问在对华政策上发出统一信号。外界期待此访能成为中英各层级对话重启的开端。不过,鉴于苏纳克政府依然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压力,中英关系依然面临复杂局面。
【资料图】
重启对华接触
克莱弗利原本预计7月底访华,但因为中国外长职位更替未能成行。如今,迟来的访华行程终于启动。
英国外交部称,克莱弗利的北京之行旨在加强沟通渠道,进一步关注英国的国家利益,以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。
尽管访问只有短短一天,但外界普遍将其视作苏纳克政府平衡中英关系努力的一次考验,并看重此访对于恢复两国高层接触的意义。
一个大的背景在于,中英关系近年来因各种问题不断恶化,包括英国以所谓“人权问题”干涉中国内政,宣布禁用华为产品等。另一方面,美国也在拉拢有着“特殊关系”的英国,使其配合“印太战略”开展大国竞争,挤压了英国外交空间。
在此情形下,中英关系从昔日的“黄金时代”滑至低点,再加上新冠疫情因素,中英高层交往出现梗阻。除了英国外交大臣已有5年没有来华之外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有5年没有与英国首相线下会晤。
而今,随着苏纳克上台,英国新政府似乎表现出重启中英接触的意愿。
外界注意到,苏纳克政府的对华政策,相比前任首相特拉斯执政时期有所软化,既表现出追随美西方价值观外交的一面,也有相对务实、强调对华沟通的一面。
例如,相比特拉斯想把中国定义为“威胁”,英国今年3月发布的更新版《安全、防务、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》中,将中国定位为“划时代挑战”。
4月,克莱弗利发表外交政策讲话,既表达了应对华进行“稳健和建设性”接触、反对在“新冷战”中孤立北京的看法,又继续在所谓中国“军事扩张”、中国内政等议题上做文章。
5月,苏纳克在七国集团广岛峰会结束后声称“中国是当今全球安全与繁荣的最大挑战”。但他也称,西方对北京的回应绝不能是保护主义,有必要在一系列问题上与北京接触……
有分析认为,苏纳克政府采取了比前两任首相更“微妙”的策略,主张“改进”英国的外交政策,而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其对华政策立场上。
主动释放信号
谈及克莱弗利的中国之行,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,可以从两个层面看。
其一,中国逐渐走出新冠疫情阴霾后,同其他西方国家的高层接触有所增加,尤其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,中国实现同主要欧美国家的高层对话。相比之下,中英高层接触比较滞后。
因此,克莱弗利来华,首先是希望此访成为中英重启对话的开端,与其他欧美国家发展对华关系保持同步,使中英关系经历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后,能够再次实现双边高层级对话和交流。
其二,苏纳克执政以来,英国对华政策出现较大摇摆,释放出矛盾的对华政策信号。“因此,有必要通过此访,进一步在对华政策上克服内部矛盾,对外发出统一信号……当然,我们希望这一信号是积极的。”崔洪建说。
中国社科院俄欧亚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田德文指出,中英政治关系近年来出现不少问题,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对华表现出较强敌意。此次克莱弗利来访,体现了苏纳克政府对华政策中积极务实的一面。而且是英方主动释放信号,表明态度,即希望中英关系处在理性务实氛围之中。
“而且,相比其他西方国家对华接触,英国发现自己落伍了。”田德文说,苏纳克政府一是追赶差距,二是在拜登政府对华发表“四不一无意”承诺、开展对华接触后望风而动。
两位分析人士都提到,对于低位运行的中英关系而言,此访或许能带来一些积极因素。
首先,如果此访能成为中英各层级对话重启的开端,将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稳定。崔洪建说,无论中英有何分歧,至少从英方目前的政策宣示看,仍看重中国的作用,注重对华沟通与合作。这需要英方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落实。
其次,重启中英高层面对面接触,有助避免长期以来因缺乏实体交流引起的误解,切实就中英之间的共同利益、共同挑战进行交流。这无疑是相当重要的。
再次确认关系
克莱弗利访华期间,一系列议题摆在中英双方案头。哪些议题最受关注?
崔洪建认为,首当其冲的议题是,双方需要对中英关系进行确认。
在崔洪建看来,苏纳克政府面临对华政策的平衡问题。一方面,它受到对华鹰派的保守政客压力。另一方面,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利益考虑,需要优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,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扩大合作。
因此,中英围绕如何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进行交流。“如果取得进展的话,有助于为中英关系未来发展确立基调。”崔洪建说。
第二个议题是如何开展务实合作。
崔洪建说,自“脱欧”以来,英国面临经贸、投资结构重组等国内经济挑战。而中英现有的经贸合作框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。此外,两国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领域合作的沟通,也成为看点。
田德文认为,虽然中英之间有不少政治龃龉,但经贸合作大局整体稳定。英国“脱欧”以来经济出现困境,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指出,高通胀持续和高借贷成本将使英国经济陷入温和衰退。因此英国有对华开展经济合作的意愿。
第三个议题是地区安全——无论是乌克兰危机,还是近来英国对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配合,中英都有深入交换意见的需要。
“尤其是英方应向中方澄清一些表态和立场,这涉及中国周边安全。”崔洪建说,“如果双方能就这些方面深入坦诚交换意见,算得上是一大成果,意味着中英有一定的政治互信基础,并可通过健康的方式来讨论和处理这些问题。”
另有分析指出,此访也可能涉及存在“强烈分歧”的领域,双方将探讨如何管控分歧。
受到双重挤压
两位分析人士指出,尽管外界希望此访能为两国外交接触开新局,但也不能期待过高。因为中英关系的局面依然复杂。
外界注意到,就在克莱弗利来华之际,具有影响力的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刚刚发布报告,对台湾问题说三道四。
托尼·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中国问题负责人卢比·奥斯曼说,既要安抚对华强硬的后座议员,又要摆平保守党中的亲商议员——苏纳克政府形成一项连贯对华策略的难度,比弥合与其他党派的分歧还要高。
奥斯曼还补充道,英国明年将进入大选季,即便苏纳克有访华意愿,也可能因为政治压力而无法实现。
“保守势力的压力是一方面,美国的战略施压是另一方面。双重挤压中,苏纳克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搞平衡的空间正在缩小。”崔洪建说,“另外,这毕竟是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时隔5年访华,更多带有‘探路’‘暖场’性质,可能不会有太多实质性成果。”
田德文认为,英国开展对华接触,仍以美西方对华政策的变化为前提、为参照。
田德文说,中方一向对接触持开放态度。但如果英国对华政策中负面因素干扰依然很大、对华关系主基调没有根本性变化,对华接触又不着眼于改善双边关系的话,那么逆境中的中英关系很难取得突破。
回眸10年前,中英关系曾有过“黄金时代”,为何英国对华政策10年间变化那么大?中英关系又向何处去?
崔洪建认为,中英关系的起伏,一是国际和地区秩序发生巨大变化,尤其是中美关系。英国作为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国家和曾经的西方霸主,对国际秩序变动一向有自己的经验判断,也会做出政策调整。但有时这种判断和调整会出现方向错误。
“另一点是英国‘脱欧’以来,忙于内政、经济等问题,外交政策缺乏长期规划,甚至使对华政策成为国内政治变化和政策目标调整的牺牲品,会做出‘更多与美国在一起’的简单判断。”崔洪建说,“因此它在中美两头找平衡的空间下降,政策摇摆性上升。”
崔洪建说,现在对中英关系最务实的期待,就是把关系稳下来,避免其出现类似中美关系的“自由落体”,“让这一关系在大变局中不至于受到外部因素过多影响。”
(编辑邮箱:ylq@jfdaily.com)
栏目主编:杨立群
文字编辑:杨立群
本文作者:张全
题图来源:新华社 资料图
图片编辑:项建英
关键词: